相关内容列表
教学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记田林一幼师生共同玩雪活动
田林一幼师生投入到创意作品大比拼中
田林一幼: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游戏,有效地学习
窝沟封闭,保护牙齿:2010年9月20日全国“爱牙日”主题活动
田林第一幼儿园召开新生家长会
大手牵小手,快乐幼儿园:记田林第一幼儿园亲子活动
亲亲小课堂 快乐齐分享:记田一幼儿园小班年级组首次家长开放日活动
田林一幼举行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比赛
田林一幼充分利用家校互动网进行家园沟通
快乐的主题 学习的天地:田林一幼主题活动“香香的水果”
田林第一幼儿园举行09年大班毕业典礼
迎世博,田林一幼环保卫士社区行
幼小衔接,田一幼儿园在行动
书是我的好朋友:田林一幼举行读书节活动
田林一幼儿“小团队”活动计划助孩子快乐成长
今天我当家
田林第一幼儿园举办抗震救灾诗歌朗诵会
特殊的礼物 特殊的情
门厅展示让幼儿、家长和教师共同成长
感悟于同家长的交流

 

 
 
 
 

幼儿活动与环境创设的探索
2005-09-02  作者(来源):田林第一幼儿园 周菊梅

    环境是儿童最好的启蒙老师,也是儿童最自然的启蒙老师。幼儿、教师和环境已构成幼儿教育三个基本的要素。环境不仅表现为一种幼儿生存的条件,还表现为一种幼儿的客观要求。下面我将从几方面来阐述幼儿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一、提供社会性交往的环境创设
    为幼儿提供社会性交往环境,主要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对幼儿来说,交往与活动是不可分割的,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实现。例:让幼儿参与为退休教师“祝寿”的活动,让幼儿在为老人送鲜花、送礼物,共同活动的交往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幼儿爱老尊老的情感教育。又如:为幼儿创设具有社会性模仿特征的“茶坊”“自来水厂”“放映厅”等,让幼儿在招呼客人、为客人服务,在建构水厂以及的模仿“小老师”的活动中,使幼儿在初步的社会性行为与社会角色中获得感性的认识。再如:让幼儿在参与“与陌生人交往”的签名活动中,让幼儿消除与陌生人交往的恐惧感,获得与各种人际交往的能力。无不说明环境和社会性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重视参与性环境的创设
    这里所指的不再只是满足于简单的为幼儿提供环境,而是注重为幼儿提供有利于他们参与的环境,让幼儿能以其自身独特的方式对周围的环境刺激做出反应,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二期课改的活动中,更应重视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为此我是这样做的。
    一是增强环境的趣味性
    当幼儿特别喜欢“十二生肖”的儿歌,常常自行结伴进行表演时,我们及时为幼儿创设了“小剧场”的活动场地,提供幕布和器械,让幼儿尽情地尝试用肢体语言表演自己喜欢的内容。当观察到幼儿的表演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时,及时提供了许多动物木偶,让幼儿自编自演木偶戏,进一步提高幼儿表演的情趣,使幼儿真正与环境融为一体。
    二是增强环境的操作性
    幼儿喜欢的环境应是新奇的、生动的、可操作的环境,才能让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吸收信息刺激,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如:围绕“有趣的水”我们设置的“实验屋”通过收集和提供的许多可操作的实验用品。当幼儿走进充满了实验氛围的房间,个个都像小研究员,大胆地进行有关水的特性实验。在操作中,幼儿发现水可以溶化许多结晶类的物品,能使干物变大,让纸褪色、让面粉和米发粘等,当幼儿积累了经验时,我们又创设讲评的环境让他们进行交流共享。并及时把幼儿实验的结果展示在墙面上。我们还经常提供一些原始材料,如:瓶子、吸管等废弃物品,让幼儿按照个人的意图、活动的需要作灵活的变通。孩子们用这些东西玩出了诸如:喷泉、水塔、水印画等有趣的活动。我们努力创设的宽松、愉快的环境,让幼儿深入其中学会了探索和发现,学会了交流和共享。
    三、提供能产生共鸣和信息交流的环境
    教师提供的环境必须是幼儿能够产生共鸣和信息交流的环境,这样幼儿才能成为环境的主人。如:我班的“每天一问”的环境创设,深深地吸引了班中的孩子和家长们。首先,这些问题紧紧围绕主题活动内容,激发幼儿探讨的兴趣。其次,我们还及时调整交流的时间段。开始,我们利用每天午餐前的一些时间,但由于这段时间比较短,不能满足更多的幼儿交流经验。于是我们及时调整了交流的时间,把它放在午睡前的时间段。孩子们高兴地说:“这下,我们每个人都能讲自己的发现了”。孩子们成了问题的探讨者和参与者。随着幼儿兴趣的提高,孩子们的问题更多了。而我还经常从孩子们的问题中生存了新的问题。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了多途径寻找问题的答案,学会了用丰富的语言交流信息。在探讨问题中,我还经常适当地穿插了一些成语。如:落井下石、狐假虎威、得意洋洋、博览群书、半途而废、一清二白、纸上谈兵等。“每天一问”类似的环境,让师生之间、家园之间有了积极的共鸣,提升了互相交流的层次。幼儿的知识面更广了,更聪明了。
    四、提供“矛盾环境”和“问题环境”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度地提供“矛盾环境”和“问题环境”,提出某些“难题”,让他们在完成中动手动脑,克服困难、摆脱依赖,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某项任务,其目的就是让幼儿在与矛盾的环境中得到锻炼,能与环境保持平衡的能力,从而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如:当“茶坊”里幼儿由于角色分配产生矛盾,我总是做一个观察者,密切注意幼儿活动的动向,让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往往要比老师直接分配有利的多。又如:当孩子们通过探索发现水是往下流时,向幼儿提出更难的问题,“能不能让水往下流动呢?”或者“除了水,还有哪些东西也能在管子里流动呢?”,这样的“难题”往往激起了幼儿更大的探索兴趣,我班的幼儿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实践中,获得成就感,产生了成功的喜悦。
    五、我的感悟
    活动与环境这两者的关系是相互相存的,互相关联的,活动依靠环境来吸引幼儿的注意,而环境的创设需要活动来表现。我的感悟是:为了能激发幼儿更大的探索兴趣,环境创设必须是幼儿喜欢的,必须要符合幼儿个性发展的特点。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