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大班幼儿自主性游戏“预设”与“生成”有效结合的实践研究
优化中班幼儿室内运动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
创设支持性游戏环境,有效开展游戏活动
“宝贝做客”家园共育活动对小班幼儿交往行为的发展研究
保中育生活,教中育人生——小班幼儿来园问好习惯的培养策略
“小鬼当家”--------我的家庭劳动实践活动
医院里的趣事
巧思为趣,悦动于室——小班室内运动环境创设与内容设置的实践探索
浅谈中班角色游戏材料的投放与调整
在中班开展以情感体验为主的环保教育
探索角“水果展览会”的开展与思考
感觉统合失调幼儿的早期发现和干预
善于观察 了解幼儿 积极调整,促进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科探角《乌鸦喝水》案例分析
音乐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幼儿自主能力的培养
教学活动中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
大班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光和影的小秘密
浅谈大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娃娃家游戏活动指导策略探究
跳皮筋对大班幼儿跳跃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大班幼儿生活中的沪语学习和使用的研究
2015-04-18  作者(来源):瑞德幼儿园 陆军

内容提要:

本研究采用观察、比较、问卷、访谈等方法,对本园大班80名幼儿及家庭的沪语学习和使用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大部分家长对沪语学习和使用抱有积极的态度,肯定了沪语需要发扬。但家长中也感受到沪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不便和较少使用,但对发扬沪语以免失传都希望能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从大班幼儿的日常学习、生活、游戏、运动入手,以沪语童谣为切入口,进行大班幼儿生活中沪语学习和使用的研究。

关键字:沪语、童谣、生活环节

一、           问题提出

(一)源于将沪语引入幼儿日常生活的重要

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上海18岁以下本地青少年对沪语的驾驭能力每况愈下,大多数只能听懂不会讲,能熟练使用方言的人越来越少。沪语面临的传承危机,使上海市政委员、滑稽戏表演艺术家钱程忧心忡忡:“等到不会讲上海话的孩子也成为让父母时,他们的孩子恐怕连听到上海话的机会也没有了,几乎就等于宣告了上海方言的失传。”

钱程认为:这一代的青少年从进幼儿园开始就失去了学习或使用方言的机会,很多孩子入园前本来会讲一点上海话,可是一进幼儿园或只允许将普通话,回家后也难以逆转这种习惯,加之父母在语言使用方面的迁就,孩子渐渐的从不愿说上海话发展成了不会说上海话。

根据语言习得的科学规律,3——6岁的学龄前儿童处于语言习得的敏感期,如果这个阶段失去了学说方言的机会,从头再拾起来就比较费劲。繁殖如果教育得当,处于敏感期有没有课业负担的幼儿园小朋友可以在轻松自然的交流与娱乐中把普通话和上海话都掌握好。

(二)源于幼儿园多方位的生源

瑞德幼儿园是一所公办幼儿园,幼儿来园多元化:本地孩子占80%,其中父母一方是外地的占60%,另外,还有20%的幼儿为人才引进的人员子女,因此在日常活动中,经常以普通话为交流的方式,幼儿间与同伴、老师间较少用沪语交流。大多数幼儿能听懂沪语,但不习惯(不会)说沪语。在日常教学活动融入沪语教学,对幼儿日常的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源于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需要

 上海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市教委近日宣布,为推进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幼儿更好地了解上海的乡土文化,将把上海方言、上海童谣等引入幼儿园日常课

将大力推进学龄前儿童沪语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城市背景的各类主题活动,以学唱上海童谣和儿童游戏的方式,加深儿童对上海方言的感知。

瑞德幼儿园以“早期阅读”为园本课程,以研究多年,将亲子阅读指导为主要形式,家园一致,形成“共育、共阅、共演”一系列的早期阅读形式,大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认知与表达能力。除“普通话”外,开辟第二条幼儿、家长、教师间沟通的桥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沪语在幼儿园的使用,用 “沪语”交流能使相互间的感情更亲切。

基于以上现状分析,提出:开展《大班幼儿生活中的沪语学习和使用的研究》课题。

本课题拟在了解我园幼儿沪语表达现状的基础上,并根据幼儿语言发展规律,有针对性的引导大班幼儿在生活中运用沪语,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开发以海派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教学活动, 将沪语融入幼儿的生活环节。

二、           研究概况

(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通过沪语是上海的本土语言,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开发以海派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教学活动,将沪语融入幼儿的生活环节。

(二)研究内容

1、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资料收集与分析

(海派文化,沪语)

2、        大班幼儿及家庭中沪语交流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幼儿家庭情况,幼儿沪语口语情况测评)

3、        将“沪语”融入日常生活的内容与形式

         “沪语”融入大班幼儿日常生活的内容。方法、原则、途径、策略

        “沪语”融入大班幼儿日常生活具体案例

4、开展有效性的研究

通过比较开展前与开展后,大班幼儿、家长及老师沪语交流的变化、了解有效性。

(三)研究对象

    瑞德幼儿园大班年级组80名幼儿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及电子期刊杂志,了解国内外关于幼儿沪语学习与使用的相关结论及现状。

2.问卷法

通过问卷的发放、回收与统计,了解本园大班幼儿家长对幼儿沪语学习和使用的看法及家庭现状。

3.观察法

通过在自然条件下对幼儿及其家长沪语交流的言谈、举止行动和表情等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以了解其在不同家庭   

 教育环境中,幼儿沪语表述的情况。

4.访谈法

通过对本园大班家长的访谈,了解幼儿与家长沪语交流与使用的情况。

5.行动研究法

对沪语在幼儿生活中学习、使用的内容、方法、策略,采用行动研究法制定方案并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调

整。

(五)研究阶段

准备阶段:(20138---20139月)

1、成立课题组

2、查阅资料(认识、了解沪语教育指导的内涵)

3、初步设计研究方案,统一研究思路,80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

实施阶段(20139---20145月)

1、调查与分析:(20139---201310月)

l ) 通过家长调查问卷,调查了解幼儿沪语现状

2) 根据家长问卷,分析设计研究方案

2、具体实施(201311---20144月)

l )  开展将“沪语”融入日常生活的实施活动

2 )收集整理相关“上海乡土文化”的主题活动

3、中期研讨(20143---20144月)

1、按照阶段研究成果,邀请专家进行理论、实践研讨、中期论证

2、梳理日常中运用沪语教学的形式、方法与策略

4、总结阶段(20144---20146月)

大班幼儿生活中的沪语学习和使用的研究的实践汇总、提炼有效的研究报告。

三、           研究主要结果

(一)       幼儿园大班幼儿家园沪语使用的现状调查

           为了解我园大班幼儿沪语使用和家庭需求现状,课题组设计了“大班幼儿家园沪语使用的现状调查表”。在大班年级

 (3班级)中发放80份,回收80份,回收率达100%

1、           本园大班幼儿在家庭中使用沪语的情况

表一:父母是否是上海本地人

 

上海人且常住上海

上海人目前不住上海

非上海籍贯但常住上海

非上海籍贯也不住在上海

父亲

60%

0.125%

36%

0.25%

母亲

45%

0%

52.5%

0.25%

       如表1所示:本园的家庭父亲为上海人且常住上海的为48人。母亲为上海人且常住上海的36人,分别占总数的60%

45%。非上海户籍但常住上海的父亲为29人。母亲为42人,分别占总数的36%52.5%

从中可得,本园大班幼儿的家庭情况中,超过半数的家庭有沪语交流的环境, 并能为幼儿沪语交流提供资源、支持。

 

    表二:家庭中家长与幼儿沪语交流的频率

 

一直

经常

偶尔

从不

父母与孩子交流时

10%

2.5%

67.5%

10%

孩子与祖父母交流时

12.5%

21.25%

60%

6.25%

如表二所示: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交流时使用沪语的频率一直使用沪语交流的为8人,经常使用得为2人,偶尔使用的为54

人,从不使用的为5人。祖辈与孩子交流时使用沪语的频率:一直使用的为10人,经常使用的为17人,偶尔使用为48

人,从不使用的为5人。

从中得知,孩子在家中与成人交流使用沪语的频率较低,以至影响了孩子对沪语的感受与使用。

 

表三,分析不经常使用沪语交流的原因

 不常说沪语的原因

身边的朋友不说、我也不说

学校规定说普通话

太难,不会说

不好听

没什么用

其他

 

47.5%

32.5%

16.25%

1.25%

5%

11.25%

如表三中明显显示不经常使用沪语交流的原因是由于集体的环境中大家都提倡普通话后,忽视的沪语的交流环境,久而

久之减少了沪语的使用频率。

 

表四,家长对幼儿沪语交流与学习的需求

希望学校开展沪语教学

希望

不希望

其他

 

92.5%

6.25%

1.25%

 如表四中,家长对在学校开展沪语教学的为74人,不希望开展的为5人,其他的1名家长认为正常的教学活动(上课还是

需要使用普通话)。从中反映家长对孩子沪语的学习和使用有很大的需求,也希望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中安排适当的沪

语活动,传扬沪语文化。

(二)大班幼儿生活中的沪语学习和使用的研究

             围绕课题目标,我们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幼儿沪语环境创设和学习使用。《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指南》提出:幼儿园课程主要是以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形式组织实施。我们以沪语童谣为抓手,所以我们尝试着让沪语童谣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通过生活化的方式自然带入热爱家乡文化的主题,让孩子在对童谣地学唱、翻唱过程中,对上海的地方方言以及民俗文化有初步了解,从而亲近上海、了解上海。

1、将沪语童谣融入孩子们的生活环境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目的,有利于用环境对幼儿进行生动、直观、形象和综合的教育,让幼儿参与和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刺激,激发幼儿内在的积极性,让幼儿直接得到一种情感体验和知识的启迪,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由此我们从两方面着手创设沪语学习的环境:

1)创设一个沪语童谣的静态环境

在教室的布置中,我们在班级中挂上若干关于沪语童谣的画,如“荷花荷花几月开”“跳皮筋”等孩子熟悉的童谣;在阅读区中,我们悬挂一些上海方言和普通话的对照版,如拿母温——小蝌蚪;猜东里猜——剪刀石头布;家园栏中经常介绍一些简单有趣的童谣,供家长和孩子来、离园时一起看看、念念等;在班级本体性游戏中,我们设计安排了“小小城隍庙”的,供幼儿体验、了解上海的方言、民俗。

2)营造一个声响的沪语童谣环境

教师应努力创设对幼儿有激发性的环境,使环境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幼儿园是一个不缺乏音乐的地方,在幼儿游戏活动中时段,我们教室的音乐较重滚动播放一些快乐童谣,如:“小巴辣子开会啦”“卖糖粥”,让孩子一来园就感受童谣;在户外运动中,伴随着孩子的运动,我们也融入沪语童谣的音乐和说唱;同时每天户外活动回来,孩子们都有一段轻松愉快的时间——童谣五分钟。小朋友们或两人结对,或三五成群,唱着童谣即兴歌舞,在孩子们主动学习、练习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对童谣的记忆,也提高对沪语的理解。

2、将沪语童谣融入幼儿的运动中

仔细研究沪语童谣,我们发现有很多的童谣是和运动紧密联系的。如在户外的民间游戏中,孩子们对手脚协调要求较高的“跳皮筋”显得有些生畏,使得新开辟的游戏无人问津,备受冷落。我们组织大班的幼儿学念沪语童谣“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们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等童谣。伴随朗朗上口、有韵律的节奏,表面看似弱化童谣的练习,其实是在跳皮筋的游戏中巩固了童谣的学习和记忆。

又如童谣“城门几丈高”(城门城门几丈高,四五六七八丈高,骑白马。挎大刀,走进城门滑一跤)”,是一个练习钻的游戏;游戏开始,“城门”两臂上举搭成拱形,进城的人一个跟着一个从“城门”下钻过,同时一起念儿歌,念到“跤”时,“城门”两臂立即放下,围住一个幼儿,“城门”通过猜拳方法决出胜负,谁赢了就与被围住的幼儿交换角色。游戏重新开始。孩子们在不自觉中主动练习、强化学到的沪语童谣,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孩子一方面从中获得了愉悦感、成就感,另一方面孩子们运动的协调性、平衡性等也大大增强。

3、将沪语童谣融入幼儿的学习活动中

在学习活动中,我们将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幼儿学习沪语童谣,也是幼儿有效学习童谣的过程。《纲要》指出:教师要重视孩子学习的过程,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通过直接体验来学习,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学习、探索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尔梅柏拉研究表明:语言信息传递的总效果=7%+38%+55%的肢体语言。沪语童谣教学,除了常规的使用各种各样的教学辅助手段进行丰富有趣的活动情景创设外,更需要我们用灿烂的笑容、热情的语调、高昂的情绪、丰富的肢体动作来感染每个幼儿,为童谣的教学增添一丝亮色和活力,使童谣不仅变得生动有趣,还让幼儿有非常直观的视觉感受,如童谣: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通过晃动头部,手指张开从上做形象的下雨、撑伞动作。在肢体运用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幼儿学做形象、夸张、生动、有趣的动作,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互动中,更好的学习沪语童谣。

4、将沪语童谣融入幼儿的游戏活动中

《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指出:学前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幼儿园的一切教育都以“游戏”为主,寓活动与教育之中,寓教育与游戏之中,是幼儿教育的一大特征。

1)创设表演区域,满足幼儿表演童谣的愿望

我们都知道每个区域活动的设置都是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掌握一种方法和技能。在个别化学习的区域中,我  们设置一个“童谣表演小舞台”,提供童谣磁带、合适的材料等,进一步满足幼儿表演童谣的兴趣。如童谣:“笃、笃、笃,买糖粥,三斤葡萄四斤壳,吃你的肉,还你的壳,张家老伯伯,问侬讨只小花狗。在个别化学习区域中,教师为孩子提供老公公衣饰、挑担的道具等,让幼儿可以模仿挑担的小贩向老公公讨要小狗等情节,来增加童谣的趣味性,从而理解并复述、记忆童谣。

2)开展系列活动,形成幼儿争学童谣的良好氛围 

良好的竞争氛围,有助于幼儿更好地学习、掌握童谣,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开展“童谣串串烧”朗诵比赛、童谣歌舞表演、童谣画展等活动,引导大班幼儿感知童谣,激发幼儿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3)创设自主性游戏活动中与上海有关的主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和计划活动,并鼓励他们认真努力地完成任务;”

经过一段实践的沪语童谣的环境、游戏的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对沪语交流的兴趣,在日常的自主性游戏中也自主的开设“上海美食节”“白相大世界”等上海特色游戏项目,他们根据自己外出游玩参观的经验,同伴间相互协作,共同创设游戏环境及材料,让幼儿在自主游戏活动中,与同伴交流中有了使用沪语的环境。游戏活动中经常能听到孩子们交流到“侬要切啥!”“阿拉一道到城隍庙去白相”“切切小笼,走走九曲桥”·····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大胆的使用沪语主动交流。

5、将沪语融入幼儿自由活动中

所谓自由活动,是指在活动内容、时间、地点、对象的选择上完全有幼儿自由控制,自由安排的活动。《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谈到:教师应善于利用人、物、时空等各种要素,综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效应,以促使儿童自主活动的生成。

许多的沪语童谣带有游戏性,非常适合幼儿在自由活动中坐着或站着玩,如游戏:“点点触触:点点触触,芝麻蜡烛,新官上任,旧官退堂,雌鸡雄鸭,拉上就杀,杀脱侬只老鸭。”游戏两人至多人可以一起玩。游戏者把双手握空拳,由一人用食指挨个在各空拳中边念童谣边点触,当年到最后一个字时,触在谁的手心,那么这只手算是“老鸭”被宰杀了,游戏继续进行,谁的手心被最后剩下,谁就算赢了。还有“买买肉”(嫡嫡肉,买买肉,给只蚊子咬一口,哎哟哇呀啦,快点过来呀,噼、啪、帮我打煞伊)、抓痒痒、拍大麦等,幼儿在积极主动的童谣游戏中,通过互相协调、模仿,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使孩子助人、合作的心理品质得到发展。

四、           研究成效

(一)幼儿日常活动中乐意用沪语交流

大班一学年的沪语学习和使用活动后,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我们的孩子,幼儿在与沪语的听、说等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与提高。

1、幼儿爱上沪语、乐于参与到沪语活动中。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他们对沪语的各种游戏、童谣和上海的一些特色文化有了感受的兴趣,他们爱上了沪语、也爱上了自己的家乡,也真正地发自心底地乐于参与到各项沪语活动中。

2、幼儿掌握一些沪语的方法,乐意与成人、同伴用沪语进行交流

   对于口语表达来说,一定的规则能帮助幼儿养成使用习惯。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掌握正确口语表达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一学年的沪语学习、使用活动中,幼儿掌握沪语使用的方法。

以前有些会说沪语的孩子,听到同伴使用普通话交流,他们就主动的使用普通话,偶尔会带出几句洋泾浜的沪语,引发同伴的笑话,从而更不愿意说。同伴班级中各种游戏活动的开展,幼儿说的机会多了,他们乐意主动的用沪语交流,于是洋泾浜的机会也少了,哪怕有孩子们也觉得很正常,不用笑话,更激发孩子乐意用沪语表达的愿望。

(二)教师收集整理了相关的沪语教学的方法和材料

          1、教师在指导内容和方法的不断尝试,提升了自身专业水平。

课题的整个过程中,每位参与的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每次都详细周密的思考沪语教学的指导内容和方法,一个个金点子应运而生,但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有时也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如沪语集体教学互动“称呼”老师们根据儿歌称呼,进行改编丰富,将姆妈的姐姐、妹妹、哥哥、弟弟,阿爸的姐姐、妹妹、哥哥、弟弟,的称呼加入,但由于现在孩子的家长也多是独生子女,不常使用这样的称呼,孩子也不好掌握,于是教师从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入手,调整、设计活动的形式,利用图谱的方法,使孩子能够对沪语的称呼详细的了解、认识。

2、教师把握了大班幼儿沪语学习的年龄特点。

教师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有一杯水才能给予孩子、家长一杯水,发现有时自身的专业水平,特别是大班的孩子知识需求较大,教师没有充足的活动内容,引发孩子学习和参与活动的兴趣是行不通的。由此在课题研讨的过程中,大家群策群力寻找相关的书籍资料,详细分析研究了大班幼儿沪语学习的的特点,从而寻找了有效的方法,使活动设计丰富有趣,达到更好的效果。

           3、教师运用研究的思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一线的教师往往只会做,不会整理。通过课题的实践,教师们开拓了研究的思路,能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寻找相关的理论进行分析解决,反之有相关理论支持的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教师也会将理论不断的进行钻研推敲,反复琢磨。大家掌握了科学的方法,理顺工作,使工作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4、对沪语教学的指导有了新的认识,积累了可行的方法。

     沪语学习和使用在我们大班的开展,从孩子们沪语交流、使用等多方面的变化,从家长的反馈中,老师更深刻的感受到沪语的传承和使用的重要性。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们共同积累了有效、可行的沪语教学方法,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将不断运用、调整,使每一个参与的家庭都能受益。

 

五、           问题思考

研究中发现,在我园幼儿家长中,文化水平、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性,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进行更详细的分析研究,对不同的家庭、孩子,进行不同形式上的指导,相信这样才能让每位孩子乃至每位家长爱沪语、积极使用沪语,使我们的沪语得到保护和传承上海方言,帮助儿童了解乡土文化。

 

六、           参考文献

黄娟娟.2-6岁婴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方案初探[M].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

李季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许宝华 汤珍珠 上海市区方言志1997

钱乃荣 论语言的多样性与"规范化"  [期刊论文]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02)

钱炯.主题单元式家庭教育指导研究〔J〕家庭教育指导.2010,(6

报纸《政协委员呼吁强化学龄前儿童沪语教育,市教委作出回应——将选择幼儿园试教上海话》新民晚报.20135.14)头版头条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