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共筑宝宝快乐入园的桥梁:记田林四幼新生家长会
学习、实践,促田林四幼教师队伍的发展:记园骨干教师的展示活动
分享收获 体验崇高:记田林第四幼儿园庆祝第25个教师节
畅想绿色的地球家园:记田林四幼现场环保画创作活动
田林第四幼儿园 “走进春天”踏青系列活动
转圈圈
各种各样的眼镜
让黄丝带飘起来——田林四幼小朋友为灾区祈福
小手歌
好玩的纸
报纸树
扎染丝巾
活动名称:老师画画、宝宝学(小班)
做豆浆
交流互动 携手共育——田林四幼中班年级家长会
圆圆的春天
新的合作 新的学习 新的进步——田林四幼召开家长委员代表座谈会
“妈妈爱我 我爱她”—记田林四幼中班年级组的一次主题活动
旁观也是一种学习
从探索型主题活动“了不起的中国人”谈教师的作用

 

 
 
 
 

走进课改
2006-02-17  作者(来源):田林第四幼儿园 龚文静

    二期课改树立了以“幼儿”为本的理念,推出的新课程强调了源于幼儿生活,既要满足幼儿当前的发展需要,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为幼儿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奠定基础。这就更需要教育者——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所以教师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走进二期课改中:
    教育观念的真正的转变
    因为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首先是观念的冲击,走进新课程,观念必须先“走进”,没有教育观念上的真正转变,即使用上了新标准、新教材、新方法,也将走样、走味 ,一旦遇到困难或阻碍,最终必将回到老路上去。所以,对于教师来说,一定要树立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退一步,一切以孩子为主。思想的指导是教育思想的引领。
    教育理论的熟读后跟进
    教师只有熟悉、认同、感悟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熟练掌握新课程教材的基本思路和结构体系,才能提升教师的课程理念、基本素养和教学能力。要求教师自身要很有意识的主动去充电,关注课改信息,教育杂志上的、网络里的,把平时有关看到的、想到的、读到的等等文章,尝试自主学习的积累,这是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更是个人素养的一种提高。
    教育行为的分析与反思
    教师们了解新课程理念,并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行为。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通常,我们较多关注的是教师的“育人”,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对教师素质要求的提高,仅仅“育人”是不够的,只有先“育己”才能更好地“育人”。“育己”方面,如果只单一地学习、单一地实践,而不通过反思、评价的话,教师们的进步将是缓慢的。并将教育经验进行提升与总结,这样有助于教师的成长。
    由此可见,而教师的教育行为将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效益和幼儿发展,所以要重视对教师教育行为的能力培养,教师的教育行为包括教育环境的创设能力、设计集体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有效提问的能力、主题活动中的有效开展等多种能力。结合几个主题活动内容的开展,我就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教师创设教育环境
    幼儿教育是一种环境教育,它从时间、空间、材料等方面创设激励幼儿投身活动的机会与条件,让幼儿在主动、积极地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教师要根据该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目标、着眼于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而精心创设的“适宜”的教育环境,而这种“适宜”的环境,即要适合幼儿发展的、又要给孩子一定的支持,初步让每个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有效互动中,大胆探索,充分表达,合作交流,以丰富幼儿的经历和体验。
    环境创设要体现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而环境是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手段,它能诱发幼儿进行活动的愿望、兴趣。因此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环境的创设一定要与该年龄段的目标相吻合,以便更好地对实现教育目标起烘托、渲染的作用。小班近阶段正好认识了水果,秋天又是水果的丰收季节。在环境创设中设置了自然角中添置了各种各样的实物水果。有苹果、葡萄、梨、桔子、柚子……其中一种苹果中又有不同的颜色和大小。让孩子有意识地在摆放认识有大有小,有的是一个,有的是许多。有机的渗透数的概念;在这些水果中有的是孩子认识过的,有的是没认识过的,孩子在互动中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水果,有效的丰富了孩子的生活经验。这样符合了近阶段的教育目标,充分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围绕教育目标所创设的环境,一直深深地吸引着幼儿,教育效果显著。
    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小班年龄阶段,自我倾向明显。行为明显受情绪的支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模仿性强。语言交往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特点。因此在创设中应营造家庭气氛相似的宽松、温馨的环境,强调创设“生活化”的教育空间。如:在主题《我会》之二级主题《我爱我的幼儿园》,创设了午餐时放着音乐曲,在盥洗室里张贴洗手的顺序;墙上的笑脸娃娃成了孩子们的朋友,鼓励孩子每天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等等,让孩子尽快的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初步学会共同生活。
    环境创设要重视幼儿的参与性
    孩子是幼儿园的主人,活动室是幼儿园的”小天地”因此活动室的创设应当鼓励幼儿参与,这样能提高幼儿投入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小班孩子的参与可体现在作品的展示、参与墙面布置、自带自然角的水果、植物、小动物等。在主题《可爱的秋天》中,孩子自己捡来的落叶,自己画菊花都布置墙面,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幼儿参与的环境布置,对幼儿有巨大的吸引力,他们不仅可以全身心地投入活动,而且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
    环境教育要体现整合资源的利用
    环境的教育范围不仅包括幼儿园内,其实还包括家庭、社会、家长、社区,还有自然因素的环境,所以老师应该带着幼儿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针对主题收集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料,使丰富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在《可爱的秋天》主题中,我带着孩子去大街上找落叶,感知秋风的不同,让孩子进一步的了解秋天的季节特征。总之,幼儿园的环境就是幼儿的课程。对于环境的创设我们应与孩子近期的活动、主题的发展、季节的变换等相结合,真正体现孩子是环境的主人。让幼儿在潜移默化和活动操作中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发展能力、引导情绪、个性、社会性及行为的健康发展。提高学习的效率与活动水平。
    二、教师开展主题活动
    在开展《我学会了……》、《动物》、《可爱的秋天》、《我爱》四大版块的探索型主题活动,活动内容来自于孩子的生活,与孩子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教师先预设了目标与内容,重视孩子在活动的过程和体验过程,初步学着运用感知探索世界,在《秋天》主题中,通过感官的运用,尝试让孩子用眼睛看看、用小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耳朵听听、用小嘴尝尝,通过感知觉的探索和发现,鼓励他们发现不同点,从而生成很多问题。
    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开展主题活动
    我们都知道,幼儿的生成活动与纯粹的预设活动相比较,教师能在幼儿的生成活动中更有效地读懂个体幼儿的兴趣、水平与能力。教师要不断地寻找幼儿的发展轨迹,并及时寻找适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幼儿的发展。操场上有一棵扁豆成熟了,在主题《可爱的秋天》活动中,我让孩子找找秋天里园内的变化,有几个孩子蹲在地上,手里拿着落在地上的扁豆,然后,大声的叫道:“老师,我找到秋天了。”我心想:“哎,这不是一个生成的内容吗?我并未预设的内容,但孩子发现了。”“老师,这是什么呀?”“这是……”话到嘴边,心想:不对,二期强调了让孩子会学的能力,我不能急于告诉他们。于是,让孩子自己摘扁豆,回到教室说:“老师也不知道,你们回去问问家长再告诉我,好吗?”第二天,有个孩子告诉我这是扁豆后,我又询问孩子从哪里知道的,孩子说是他爸爸告诉的,我大大表扬他。教师从幼儿的反映中又看到了隐含其中的许多教育契机,也就及时调整自己原本的预设计划,将扁豆放在角落活动中,有的孩子自己折扁豆的过程,发现扁豆的茎,有的孩子在操作中,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然后,将自己的劳动成果送进了厨房,感受了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的根据幼儿的表现调整其发展的步伐,其目的就是促进每个幼儿在各自的水平上充分的发展。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不是所有孩子生成的问题都能轰轰烈烈地推动和开展,而是捕捉幼儿生成的东西是否有价值,如果幼儿生成的内容对其自身的发展并没有价值时,我们就予以转化或淡化,如果个别幼儿还是十分的感兴趣,怎么办呢?就进行个别指导,满足一下孩子的需要即可。
    总之,我们需要关注幼儿的生成活动,捕捉隐含的教育契机,调整教师的预设,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对幼儿的生成生活作出“回应”,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意识,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积累和扩展感性经验,提高幼儿的各种能力。
    资源的有效整合运用
    在主题活动中二期课改中强调了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家长认同、支持、参与幼儿园的课程。要有机的整合了家园的资源,发挥家长的作用,将主题内容渗透到家庭中,让每位家长了解二期课改,真正做到家园互动,在《秋天》主题中,让捡落叶的活动延伸到幼儿家庭中,孩子和家长一起去捡落叶,说说落叶像什么?在欣赏儿歌《会响的小路》后,孩子和家长一起续编“您走进小路后,会发生什么声音等”,并制作成小书,孩子们在感受了以后,才有这么丰富的想象,家长把孩子们编的故事内容画在了纸上,我们把它组合成一本小的故事书,到一定程度上老师就是让孩子把搜集的交流分享,在这个交流当中,孩子之间他们的智慧在碰撞,能力在发展。孩子们的自主性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这样灵活地调整,使孩子通过活动得到情感上的满足、知识上的满足、心理上的满足。
    在<动物>主题中,设计了调查表,调查家长、孩子最喜欢的动物及理由,还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寻找四只脚的动物、二只脚的动物、没有脚的动物,于是,有的孩子就会到家里去查资料,翻宝宝十万个为什么,查卡片,有的去询问爸爸妈妈。有的孩子让父母陪自己到动物园实地考察,有的爸爸妈妈还跟孩子一起到网上下载一些知识等等,也就是说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查资料啊,翻书啊,调查啊,网上下载啊,用他自己的方式搜集各种信息,用他自己的小脑袋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到一定程度上老师就是让孩子把搜集的动物的脚信息,让大家交流,也许有的孩子发现了两个,有的发现了五个。在这个交流当中,孩子之间他们的智慧在碰撞,孩子们的能力在发展,同时创设了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的机会。
    在活动开展中,还邀请了两位医生爸爸来园,进行家长义工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的经验,扩展了孩子和老师的学习空间;在《动物迎新年》活动,尝试让每位家长参与活动策划和活动过程,拓宽了家园共育的新途径,而且结合田四环保特色,有机的渗透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帮助家长提升教育的能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集体活动中的有效性
    幼儿园的教育组织形式有:集体、分组、个别化教育并存。其中集体活动有其特别的优势,它在解决一些共同性问题的效率上,对于某些教育资源的分享利用上有特殊的价值。而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活动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孩子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在《动物》主题二级主题《小鸭找朋友》活动中,小班孩子由于年龄特征,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只满足于提问中的答,例如:小鸭在池塘里游泳,一只小鸟飞来了,老师预设一个问题,问道:“小鸭会对小鸟怎么说?”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对不起,我不会游泳。”老师再次提问,孩子们只是满足自己的回答,这时候,幼儿的思维速度跟不上,活动中出现了幼儿的回答会顾此失彼。老师提问的有效性并没有真正的体现,所以,教师在预设提问时,要先从导入的方法,说道:“小鸭想找小鸟做朋友,他肯定会对小鸟说话,你猜,小鸭会对小鸟说什么?”加强语气的使用,同时要有效的使用拟人化的手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整个活动老师提问方式单调,师生互动低效、生生互动不充分。如老师曾反复提问“小鸭说什么,小动物会说什么?”这样的问题既没有变化、容量又过大,一问一答的提问方式,限制了参与回答的人数,使得大部分孩子的思维未被激活,处于“听众”角色,出现隐性等待,因而课堂气氛沉闷。老师要注意避免重复地提问,可多角度地变换提问方式。如将“小鸭看见小兔,真高兴,他们在说话呢?”“我们来做小鸭,和小乌龟一起说?”提问目的相同,但角度不同,可以调动孩子的兴趣,从而踊跃发言。老师与一个孩子互动时,要同时关注其他幼儿,要采取生生互动的方式,可以让孩子和孩子一起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练习等等,这样才能促进了教师的提问有效性。

    思考与展望
    二期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学会在研究、反思中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促使教师主动学习,互动学习,创造性的学习,挖掘教师的潜力,提高教师的思考能力。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们常常有许多教育行为有待于大家共同探讨和思考,所以,加强教师专业化水平是迫在眉睫之事,教师需要通过培训、指导,实践、反思、不断的积累的经验,总结教训,此任务任重而道远!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037号